械鬥只是日常、搶水搶糧搶地盤 「斯卡羅」到底是哪一族?戲劇《斯卡羅》的社會背景與族群介紹

文 : 2021-08-20

公視史詩級大劇《斯卡羅》開播後引起廣大討論,許多觀眾也因此才發現早在 150 多年前,台灣便已是各大勢力與種族匯聚之處,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,多方勢力在南台灣這片土地上角逐,代表美軍的李仙得、英商必麒麟、台灣鎮總兵劉明燈、閩、粵族群,以及瑯𤩝十八社各部落,都因為「羅妹號事件」聚集一地。

在此,我們不妨先了解清領時期臺灣的社會背景,在觀賞《斯卡羅》時,也能對當時的情勢有更多認識。


▎⠀公視史詩旗艦劇《斯卡羅》>> myVideo 線上看

 

渡臺有先後 誰先佔就贏? 關於臺灣人族群分布的三種說法


早在清領時期以前,福建、廣東沿海的居民就渡海來臺開墾,而今日,我們大多有「閩南族群居住平地、客家族群居住丘陵」的印象。關於漢族移民分布原因,大多有三種論述,分別為「渡臺先後說」、「原鄉地形說」以及「分類械鬥說」。

  • 「渡臺先後說」:意指閩南族群較早抵臺,因此佔據平地,客家族群只好往內陸丘陵遷移,但其實客家族群早在荷西、鄭治時期便有陸續遷臺的紀錄。
 
  • 「原鄉地形說」:認為移民會按照在原鄉居住的習慣選擇地形,但事實上漳州、泉州都有內山和濱海縣分,也有不少客家人住在閩、粵濱海地區。
 
  • 「分類械鬥說」:則是以得勝者居住平地,失利者退居丘陵的說法。說到這裡,就不得不提到「閩粵械鬥」了!

 

閩粵械鬥爭不停?不打不相識的臺灣移民


施琅在建議康熙皇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,便頒布了〈渡臺禁令〉,即「不許偷渡來臺、不許攜眷來臺、不許粵民來臺」。為了怕臺灣成為鄭氏一族反清復明的基地,加上認為廣東潮州、惠洲的人民好鬥,會造成社會不安定,因此有了「不許粵民來臺」的政策。

不過,〈渡臺禁令〉也帶來了不少影響,像是不許攜眷來臺,造成男女比例嚴重失衡,產生了許多羅漢腳(男性單身漢),同時也造成了「抽豬母租」的風氣盛行(可以把它簡單想成入贅平埔族),這些都成為社會動盪的源頭。

械鬥無非就是從爭奪土地、水源、科舉名額等開始,這些獨自來臺的移民和家鄉同胞聚集在一塊,自然也就組成了派系。隨著利益的爭奪越來越多,加上文化、語言的差異,到最後逐漸演變成以語言劃分,講「福佬話」和「客家話」族群之間的戰爭,這也被稱為「閩粵械鬥」,知名的朱一貴事件、林爽文事件,就屬於閩粵械鬥這一類

 

當土地成了紙上的天下 原住民該去哪裡?


在《斯卡羅》中,瑯𤩝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說了一句話:「洋人的世界,畫到哪裡,那裡就是他們的,漢人也一樣。我們呢?我們在哪裡?」

大量漢人的到來,的確壓縮到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,而清領採取消極治臺的政策,為了避免漢人和與未歸化清廷的「生番」起衝突,也想防止漢番聯合起來反清,索性劃分土牛界線、設隘防守,將兩者的區域劃分開來。

不過,隨著漢人生活在臺灣的時間越來越久,土牛界線也越來越往原住民的領地移,造成原住民生活空間越來越小,漢番界線逐漸形同虛設,同時也埋下了一顆危險的種子。

 

雖然都是瑯𤩝十八社 但卻大有不同


不過,清廷雖將原住民劃分為有納稅的「熟番」,和未歸化清廷的「生番」,這也都是非常粗淺的分類。「熟番」大多有登記在策,而對於「生番」,政府大多以地名、類似族群為劃分,實際上並沒有過多的了解。

舉例而言,電影《賽德克巴萊》中的主角賽德克族,因為有紋面的習慣,經常被認為是泰雅族,但其實是和泰雅族不同的族群。在電視劇《斯卡羅》中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,當時統稱以斯卡羅酋邦為核心,並加上鄰近部落的原住民族群為「瑯𤩝十八社」,事實上也只是為了統治方便的稱呼。

好比臺灣有台中一中和台南一中,都可以被簡稱做「一中」,但若是兩者被混為一談,相信許多人也是不同意的。「斯卡羅」也是同樣的概念,除了有貴族中心的斯卡羅酋邦以外,也囊括了在瑯𤩝附近移墾的閩、粵族群,加上被統治的排灣族、阿美族、馬卡道平埔,看劇的時候千萬不要搞錯了!


斯卡羅》取材自真實歷史,講述「羅妹號事件」後,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(Tokitok)正式簽訂「南岬之盟」,使臺灣開始浮現在世界地圖的一段故事。公視史詩旗艦戲劇《斯卡羅》自 8 月 15 日起,每週日 18 點於myVideo 上架新集數。


▎⠀公視史詩旗艦劇《斯卡羅》>> myVideo 線上看

|延伸閱讀|

▎⠀為什麼清廷不管、談判還要美國領事李仙得出馬?《斯卡羅》的歷史背景「羅妹號事件」 介紹
▎⠀吳慷仁為戲爆瘦 温貞菱苦練族語,場景、服裝超高還原度的公視旗艦劇《斯卡羅》5大看點!